形态描述
中型跳鼠。头圆短,耳不大,后足仅3趾,每一趾下面两侧各有1列长的栉状硬毛作为趾垫。尾远较体长,尾“旗”发达。体长105~144mm;尾长150~201mm;后足长大,长61~73mm,约为尾长的1/3;耳长16~23mm。颅长30.9~36.2mm;颧宽20.5~24.5mm;腭长17.9~21.5mm;鼻骨长12.8~15.8mm;眶间宽10.1~12.5mm;后头宽17.5~21.7mm;听泡长9.2~10.4mm;上颊齿列长5.8~6.5mm,下颊齿列长5.7~6.4mm。
体背面毛色变化多,从暗、赤褐色近深棕色、黄褐色、沙棕色、棕灰色到非常浅淡沙黄色或微带粉红色;体腹面、前肢和后腿内侧均为纯白色;臀部有1宽白带,从尾基部延伸至体腹面与白色毛区相连;耳壳外面棕黄色,内侧有稀疏白毛,耳后有1白斑;后足背面毛白发亮;尾2色,上面纯黄色,下面白色,尾“旗”(即尾穗)扁而发达,基部黑色,末端白色,黑色部分的体腹面为白毛所隔离。染色体数:2n=48。
颅骨宽短,颧弧细,泪骨发达,脑颅顶部隆凸,眶前孔大,鼻骨发达,长约为颅长的41%,其后端中间呈楔状缺刻;前领骨后端向后超过鼻骨。听泡和乳突部分均膨大,前者约为颅长的29%,后者为颅长的58%。门齿孔后端达上颊齿列前缘水平。腭骨后缘远离第三上臼齿后缘,中间有显著的向后突起。门齿黄色,这是本种与五趾跳鼠的明显区别。上门齿有纵沟;颊齿为兮,上领前臼齿小,但明显。乳头4对:胸部2对,鼠蹊部2对。
体背面毛色变化多,从暗、赤褐色近深棕色、黄褐色、沙棕色、棕灰色到非常浅淡沙黄色或微带粉红色;体腹面、前肢和后腿内侧均为纯白色;臀部有1宽白带,从尾基部延伸至体腹面与白色毛区相连;耳壳外面棕黄色,内侧有稀疏白毛,耳后有1白斑;后足背面毛白发亮;尾2色,上面纯黄色,下面白色,尾“旗”(即尾穗)扁而发达,基部黑色,末端白色,黑色部分的体腹面为白毛所隔离。染色体数:2n=48。
颅骨宽短,颧弧细,泪骨发达,脑颅顶部隆凸,眶前孔大,鼻骨发达,长约为颅长的41%,其后端中间呈楔状缺刻;前领骨后端向后超过鼻骨。听泡和乳突部分均膨大,前者约为颅长的29%,后者为颅长的58%。门齿孔后端达上颊齿列前缘水平。腭骨后缘远离第三上臼齿后缘,中间有显著的向后突起。门齿黄色,这是本种与五趾跳鼠的明显区别。上门齿有纵沟;颊齿为兮,上领前臼齿小,但明显。乳头4对:胸部2对,鼠蹊部2对。
生物学
栖息于荒漠、半荒漠和草原地区,以草本植物的球茎、花序、种子及其绿色部分、沙地灌木小枝和果实为食,有时也吃昆虫。夜行性,主要在上半夜活动,日间偶尔也出洞。洞穴简单,多筑于沙丘上,洞口直径约7cm。营巢和过冬洞道较为复杂,深可达2.5m。繁殖期长短随地区而有所不同。孕期25~30天。每胎1~8仔,通常为4~6仔,一般每年1胎,罕有2胎者。在北部有冬眠现象,而在南部的较不寒冷地区能终年活动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青海,甘肃,辽宁,吉林,内蒙古,宁夏,新疆,陕西,黑龙江
分类讨论
本种已记载的有8个亚种,我国有6个亚种:
1、南疆亚种D. s. deasyi Barret-Hamilton, 1900
体背面沙棕色;尾较长,约164 - 201mm。分布在新疆南部且末、若羌、阿拉千、尉犁等地;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、玉门、酒泉等地。分布在青海的可能也是此亚种。
2.华北亚种D. s. sowerby Thomas, 1908
体背面鲜艳浅黄带褐色;尾较南疆亚种的短,平均约164mm。分布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、赤峰,陕西榆林以及东北吉林和辽宁的建平、康平和彰武等地。
3.北疆亚种 D. s.zaissanensis Selewin, 1934
体背面较其他亚种的暗,尾也较南疆亚种的短,平均约为164.3mm。分布在新疆北部近斋桑盆地、准噶尔盆地及东部。
4.阿克苏亚种 D. s. aksuensis Wang, 1964
体背面浅淡灰沙棕色;尾较长,约与南疆亚种相同。分布在新疆阿克苏札木台。
5.棕灰亚种 D. s. fuscocanus Wang, 1964
体背面棕灰色;尾较南疆亚种和阿克苏亚种的短,长平均约169mm,约为体长的147%分布在新疆库尔勒。
6.兔足亚种 D. s. lagopus Lichtenstein, 1823
体背面较北疆亚种浅淡,但比南疆亚种浅淡。见于新疆西北部水定、霍城一带。
1、南疆亚种D. s. deasyi Barret-Hamilton, 1900
体背面沙棕色;尾较长,约164 - 201mm。分布在新疆南部且末、若羌、阿拉千、尉犁等地;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、玉门、酒泉等地。分布在青海的可能也是此亚种。
2.华北亚种D. s. sowerby Thomas, 1908
体背面鲜艳浅黄带褐色;尾较南疆亚种的短,平均约164mm。分布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、赤峰,陕西榆林以及东北吉林和辽宁的建平、康平和彰武等地。
3.北疆亚种 D. s.zaissanensis Selewin, 1934
体背面较其他亚种的暗,尾也较南疆亚种的短,平均约为164.3mm。分布在新疆北部近斋桑盆地、准噶尔盆地及东部。
4.阿克苏亚种 D. s. aksuensis Wang, 1964
体背面浅淡灰沙棕色;尾较长,约与南疆亚种相同。分布在新疆阿克苏札木台。
5.棕灰亚种 D. s. fuscocanus Wang, 1964
体背面棕灰色;尾较南疆亚种和阿克苏亚种的短,长平均约169mm,约为体长的147%分布在新疆库尔勒。
6.兔足亚种 D. s. lagopus Lichtenstein, 1823
体背面较北疆亚种浅淡,但比南疆亚种浅淡。见于新疆西北部水定、霍城一带。